首页 >>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 >> 谈《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服饰
详细内容

谈《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服饰

摘要:

《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服饰,多为宋代的一般服饰,描绘时间以清明时节为主,图中人物的服饰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和社会风尚。


北宋东京城是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大都市。当时,京城内外,店堂林立,铺席遍布,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各种同行业的商铺还彼此结成“商行”,仅与服饰有关的行业,就有衣行、帽行、鞋行、穿珠行、接绦行、领抹行、钗朵行、纽扣行及修冠子、染梳儿、洗衣服等几十种之多。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当时的画家们提供了反映城市生活风俗习惯的丰富题材。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清图》就是反映北宋东京生活最杰出的长篇风俗画卷。打开《清图》,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中间有官宦、绅士、商贩、农民、医生、胥吏、篙师、纤夫、车夫、船工、道士等等。其服饰在形制上大有差别,有长衣、有短褐、有襦袄、有凉衫,有戴幞头的、有顶席帽的……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令人眼花缭乱,充分表现了宋代服饰的丰富多彩。现分门别类表述如下:



一、《清图》中人物头上戴的主要有:幞头、巾、笠、帷帽、席帽。


幞头、巾。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它已完全脱离巾帕的形式,而变成一种帽子。它有四条带,二带系于脑后并下垂,二带折而反系于上,使其曲折附于头顶髻前,有事可放下而系之于颔下,使劳作行走时不脱;无事则将两带反系于顶上。在颜色上,已不局限于黑色,在一些喜庆宴会等隆重场合,也用些鲜艳的色彩,或在幞头上簪以金银罗绢等制成的花朵。但是,纵观《清图》中男子的首服,虽有幞头的出现,但却很少,这是因为幞头变成帽子后,的确风行一时,渐渐成为文武百官的规定服饰,尽管没有官职的人也可以戴,但一般文人雅士又恢复起戴古代的幅巾,以便与有官职的人有所区别。他们以裹件为雅,出现了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高士巾、逍遥巾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图中以挑担的小贩,正店里的伙计,奋力划桨的船夫以及手持蒲扇逍遥自在的雅士等,以着幅巾者为多。由此可以看出,着巾已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


笠。用青竹篾编成,夹以笋壳,同后世大致差不多。《清图》中戴笠者多为下层劳动人民,如图中一人推独轮车正在赶路的、两人同一头毛驴推拉独轮车奋力前行的、手持小件卖物缓缓行走的老者等等,他们均是短行装扮,头上戴笠。《清图》中戴笠、披蓑衣的形象也偶有出现,这种装扮会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季节特点,这与《清图》作者所描绘的季节有关。



帷帽。产生于隋代,兴盛于唐宋。它是在藤席编成的笠帽上再装上一圈丝网的帽子,四周垂下的为网状帽裙,可起障蔽作用。这种帷帽在《清图》中时有出现,如在图的尾部,城门的里面,一人手牵毛驴,毛驴上一妇女正作侧视状,她头上戴的就是这种帷帽。此帽虽说男女皆可用,但多用于出门行路的女子。


席帽。也叫大裁帽,同帷帽相似。帽子前面加一幅黑纱围住或只围一半,为一般农夫或没有功名的男子所戴。这一形制的帽,在《清图》中出现的较多。


二、《清图》中人物的上衣主要有:衫、襦、袄、!衫、背子衫。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凉衫或叫白衫,颜色以素淡为主,比较宽大;另一种叫紫衫,多用于戎事之服,后来士大夫也服用。《清图》描绘的虽然是暮春之际清明时节的景色,但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此时正值一年忙碌的开头,繁重的体力活使之襦袄之类的衣服已不需穿了。因此,那些背负口袋前行的,打着毛驴赶车的,担挑出城门的,船上奋力划桨的,各种人物都是穿的这种凉衫。此外,凉衫由于颜色浅白,也常在吊慰凶丧时穿用。想必图中那位头戴帷帽,乘驴前往郊外的女子,她所披的凉衫,就是专为清明时节扫墓和祭奠亲人而服用的。


襦、袄。襦与袄是相近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只是袄比襦稍长。襦、袄大多用于下层人士,且多作常服穿着。一些上层人士虽也穿着,但大多作为内衣,穿着时外面再加上其他服装。《清图》由于季节的关系,穿这种服装的人已不是太多,只是偶有一、二人,以应付春寒料峭的天气。


袍。长至足上,有表有里,里面是棉絮。因为它长,所以有时也称长襦。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按其布料还可分为锦袍和布袍。锦袍一般为有官品职位者所穿,而庶人多穿布袍。《清图》由于描绘季节所限,着袍的人廖廖无几,而且多是老者,应为庶人所着的布袍。


襕衫。《宋史·舆服志》中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襄积,进士、国子、生、州县生服之。”由此可知,襕衫外形近似袍,只是不加棉絮而已,因此也可叫作袍衫。由于这种服饰适用于春秋季穿着,所以这种襕衫在《清图》中出现的较多。


背子。背子又名绰子。在宋代,男子和女子都可穿它,所以,这一服饰在《清图》中出现的最多。各式各样的背子如长背子、短背子、宽袖背子、窄袖背子等等,在《清图》中都有出现。但是,宋代男子背子和女子背子在其使用、形制和时间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需对《清图》中男女所着背子分而述之。


男子背子。在宋代,男子穿背子虽已比较普遍,但不能作为正式服饰应用,一是不作礼服,二是多在居家休闲时穿。男子的背子引长直垂至足,这种款式到宋代才有,长袖子,两裾不缝合,在两腋及背后都垂有带子。由于前后裾不缝合,所以腰间要用勒帛系束。此外,男子背子还有斜领背子和圆领背子之分,这一区别在《清图》中有清晰的反映。如图中一中年男子,胸前插扇,正欲前行,穿的即是斜领背子。《清图》的末端,一男子骑在马上,手持一鞭者,穿的便是盘领背子。以上所说背子也可统称为长背子,为一般士人、官商等所穿。此外,还有一种称为背心、背搭的短背子,衣长至膝以上,短袖或无袖,后人因其只能搭于背胸的意思,称为短背子或者背心。无论短背子也好,背心、背搭也好,作为劳动人民常穿的一种服饰,在宋代确实较为普遍,《清图》中许多车夫、纤夫、船夫等都有穿用。


女子背子。宋代女子的背子,其形制为对襟、直领、两腋开衩,下长至膝或过膝,不束腰带,使其自然舒垂,衣袖有宽窄两式。背子有时也用于罩在襦袄之外。这种服饰上自后妃、贵妇,下至百姓平民乃至姬妾均可穿着,流行于整个宋代。值得指出的是,虽同是背子,由于穿着人的身份不同,背子的长短也不同。《清图》里一正店前的几个妇女,或携老父前行,或背幼子立于卖柴人前,或欲与他人攀谈,从其服饰装扮来看应为平民百姓。她们所穿背子的长度,或长至膝,或至膝以上。而宋人《瑶台步月图》所描绘的贵妇,她们所穿的背子皆长至膝下。更为形象的是,在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的壁画上,这种因身份不同所着背子长短的不同,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因此,通常所说女子穿的背子,应为一般的劳动妇女或是婢妾侍女所穿用,因为背子长不过膝,便于她们劳作和行走;而名流仕女贵妇人们所穿的背子应为当时所称的长背子,其长度比一般背子长,相应的领口也比一般背子的领口长。



三、《清图》中的下衣主要有:裤、裙、鞋、行缠裤。古代直接穿在外面的裤是没有裆的,多用合裆。而妇女的裤一般都是不常露在外面的,裤的外面加束裙子,束裙大多长至足面,劳动妇女穿的短一点。这一特点在《清图》中无一例外。《清图》中人物除直接穿在外面的裤和穿在袍裙里面的裤外,有一些劳动者(主要是男子)已穿着长至膝或膝以上的短裤了。


裙。宋代妇女的下身一般多穿裙子,而裙子多以罗纱为主,且有刺绣、剪绣等。颜色有红、绿、黄、蓝、青等色。裙有六幅、八幅、十二幅,多褶裥。《清图》中出现的大多是这种形制的裙。这一形制的裙子,样式比较修长,穿时往往腰间扎以绸带,带子上有时还垂有装饰用的绶环。


鞋。鞋有草鞋、布鞋。一般士大夫们多穿靴,但在平时和野外出行时也穿鞋。《清图》中一般劳动者所穿的多是布鞋和草鞋。妇女们穿的鞋子多用红色和青色的锦缎作鞋面,相对于男子较为讲究。


行缠。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裹腿,为一般劳动者和兵士平时所用,这在《清图》中有大量的反映。此外,人们远行时也有裹腿的,如《清图》的开始部分,两个远行者,其中牵驴的老仆人即裹着腿。


从以上所谈,我们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服饰,多为宋代的一般服饰。作者在描绘人物所穿的服装时,以各个阶层的常服为主,并同所描绘的季节特点相照应,深刻而细致地表现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生活。






关注我们



关注《清明上河图》

走进不一样的世界








联系电话:0371-22387803

邮箱:xk@qmsht.cc

地址:开封市龙亭东路开封文化客厅301室 

Copyright 2012-2019 , 开封市清明上河图研究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公众号

  • 电话直呼

    • 13723229633
    • 0371-22387803
  • 请关注我们吧!

技术支持: 开封网站建设中心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