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 >> 试解《清明上河图》“解”字店之谜
详细内容

试解《清明上河图》“解”字店之谜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中国画

1988年,在《中国历代绘画之谜》(以下简称《历代谜》)一书①,笔者首次读到关于此字的有关文章,甚感兴趣。但因时间关系而没深究。近日拜读由杭侃和宋峰两位博士在2007年编著之《东京梦·清明上河图》②(以下简称《东京梦》),知道“解”字仍未定案。本文对于《清明上河图》“解”字店的破译,主要依据2005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故宫博物院藏《清明上河图》原大精印珍藏本。


前辈论者多从文史哲等角度着手,旁征博引,各有所据。不过,也许他们都不是画家,所以很多非常明显的讯息,都未被正确地解读而忽略了。除了未能肯定地立论外,有些更因此而产生错误结论。画家有他们的游戏规则、艺术语言、局限性等等。暂先从略,后文再详谈。


让我们先看看一个既简单但又极具关键性意义的例子。


在“解”字之后面,有一个“大鸟笼”。请看附图。《东京梦》第59页提出疑问:“后面为什么放了那么大一个没有鸟的鸟笼子”?


这真的是一个“大鸟笼”吗?


张择端能成为宋徽宗宣和时期的画院待诏,其功力不容置疑。这是一卷写实的人物风景画。从虹桥的准确细致,一丝不苟的处理,其认真程度可见一斑。在这个所谓大鸟笼的右前方有两个大木桶;对上有三人在一口大井打水,那里也有几个作挑水用的,但小得多。两组木桶虽大小不同,但其透视都是正确的。


请再看那个大鸟笼。如果它是我们常见的圆形鸟笼,很明显,其透视法就不对了。由于视角和弧度的关系,前后的笼柱会造成阔窄不同的间距。然而,画中所见的却是等距或接近等距。这是第一疑点。


画卷中出现过8顶轿子。在细致地方,除远去之第6顶外,画家都如实交代更画上小窗子。由此可见,如果张择端真的在画鸟笼,相信他也一定会清楚交代一个出入的笼门。为什么没有画呢?这是疑点二。


就算让小鸟饮水和盛载食物的那两个小杯烂了或不见了,正常的鸟笼也总会有一两根横木,好让小鸟跳上跳下运动运动。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鸟笼连一根也没有呢?疑点三。


我们常见的鸟笼,顶部全都是通风透光的。可是,画中的鸟笼顶部却是密实的,为什么?这是否有点怪异?疑点四。


为了方便观赏和悬挂,通常只会在顶部设有挂钩而不会在笼身有挂耳。疑点五。


还有,如细看盖顶部分,尚有几条线条,由此看来,它应是一个手把,方便打开而不是挂钩。同时,相信这个盖不会用作捉放雀鸟,因为如果不慎,飞走逃脱的风险很大。疑点六。


正常情形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只鸟笼?养什么鸟?疑点七。

能拥有这么大的鸟笼,相信其设计不会如此单调平平无奇,而应相当精致和有品味才合常理。疑点八。


一般圆形的鸟笼,通常每条柱子都是完整一条结汇在笼顶的。疑点九。


为什么它是这样特别,不大不小的体积?疑点十。


为什么不放在屋内而摆在屋外呢?原因何在?疑点十一。


为了清楚说明一些关键性疑点,笔者特别拍摄了上述三张鸟笼的照片,只要一作比对,便能一清二楚。由此可见,这不是一个鸟笼。那么,这又会是什么呢?下文再详论,暂略。


言归正传,说回这个“解”字。前人探讨有以下的四种不同看法。


1.有人认为“解”与“廨”通,有押送之意如“解差”、“解饷”,所以是“官廨”。③


2.似乎较“主流”的看法是“解库”,即俗称的“当铺”。④


3.另外一种解释是僧人七月十五“坐夏”结束后的所谓“解夏”、“解制”的社交活动。⑤


4.也有人解释为一个说书场面。⑥


那么,让我们先剖析第二种看法。其主要论据有:


1.在宋人笔记小说中是很常见的词汇,也遍布东京市。⑦


2.有人从京城建筑与等级制度关系分析,认为“解”字店设在一家乌头门大院的右厢房,说明只有财有势有条件的人才能经营。⑧


话虽如此,其中疑点重重。以常理推,“当铺”起码应有以下三大特点。


1.应开设在最能方便有需要人士的地点。


2.中国为礼仪之邦,相信经营者也会尽可能考虑保障典当者之私隐和尊严。换言之,店内摆设布局应与一般商店有所不同。


3.在正常情形下全是现金交易。因此,店铺应有相当严森的设防。


关于第1点,张择端虽然将它画在卷末,画家总算安排在离孙羊店不远,看似合理。不过,第2特别是第3点则恐难自圆其说了。此外,门外还摆放一个“大鸟笼”,是否有点风马牛呢?难道它也是典当物?


笔者住香港,常观察寒舍附近一家当铺,它开在马路边超市隔壁,可见是繁华地带。超市左邻是香港赛马会外围投注站,市民可合法地在那里进行赛马、足球和六合彩的博彩。对某些人士来说,在有需要时可前去典当再作投注。再看它的入门口,明显狭窄得多。主要是顾客人流不会很多,其次也是安全理由。内部之店名是写在一块不锈钢屏风上,客人便在其后把典当物递上在栏栅后之朝奉,由他检验和议价。路人是看不见店内典当者的。这样安排正好符合上述第2、3两点。当铺这样特别的安排,肯定有其历史因素。由此推想,汴京的当铺相信也应有类此情况,而不是像画中那样吧?


细看整幅画卷,凡是商业店铺,楼高三层的孙羊店正店不用说,虽小如匹帛店,画家都或多或少加插些人物,活泼其热闹氛围。此店似乎例外。


在过了河流之左岸,但未到两边都站有人的小桥那段,画家清楚地交代在官衙左侧有人经营神课看命生意,合情合理。再往前走,在一庙宇前,立有一僧人,讯息毫不含糊。同样,他也可简单地画一个人拿着东西去典当或刚当完出来。既然当铺在东京很多,如果他又真有意画当铺的话,为什么他就偏偏不作明确交代?有苦衷?其他富有趣味性、逻辑性和合理性的着笔,可说俯拾皆是。在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的虹桥那段,他非常精彩地制作可能撞船的既紧张又惊险镜头。难道画家真的刻意一反常态去处理此店铺吗?很显然,画家不会而是另有所指。换言之,这不是一家当铺。


那么,第一论点“官廨”又如何?根据《辞源》,解与廨同,署也。⑨廨的解释为官舍,官署。进一步解释有:1.廨宇:官舍;2.廨舍:官吏办事及居住的住所;3.廨署:官府,官舍。从画中所见,既无官员办公,地方不大,陈设又有违常规,可见与上述三点不符。明显地,此也非画家原意。


面对同一情境事物,诗人、画家、电影导演都因条件不同,在表达、演绎和艺术升华方面亦手法各异。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名句。在另一幅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画家顾闳中在交代韩熙载的放荡不羁方面,似乎也做了一些特别处理。在卷首,状元郎灿坐在他的旁边;在他们面前有两碟红色的柿子。从时间上看应已是入秋。但在印有“太上皇帝”的屏风前那段,他却袒胸露怀地坐着面向一位女士,是否有点故意失仪?已是秋夜,不应还如此酷热吧?另外,在他前后共有三位女士,比例上明显缩水,以凸显韩熙载的尊贵地位。唐伯虎在《陶谷赠词图》的题诗是:“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丞旨,何必尊前面发红。”他讥笑陶某中了美人计而感到面红,更批判官僚士大夫的虚伪,也表现唐伯虎自己的心胸坦荡,表里如一,敢说敢当的大丈夫行为和人格。上述两例,主要说明严肃画家在重要点节上是很认真,不轻率而必有目的。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中国画


因此,如我们用文首提到的画家角度去解读,其中脉络便清晰得多。那么,我们先看看张择端的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如上述,他是画院的正规画家,水平应该不是问题。但是,请不要忘记,当时画家身处在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宋徽宗赵佶本人也善画。南宋邓椿的《画继》曾记述他对自然物态观察细致之程度亦使人吃惊。据说,赵佶不厌其烦地去考究诸如“孔雀升高必先举左”⑩。由此可见,张择端在情理方面的处理敢轻率大意吗?


在这幅画卷,大家都清楚张择端非常用功去描绘当时汴京的繁盛情况。说起来,也许是童心未泯吧,似乎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在严肃创作之余也会轻松轻松一下。在那座庙宇前方不远,他也奇想地画了几只大猪冲跑出来,不知是否想吓唬吓唬那小孩?可以肯定的是,这无疑倍添悬疑和趣味性,也好和观赏者开开玩笑。不过,除此之外,基本上,他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换言之,他不会轻率着墨。


对技法娴熟的高手画家来说,更具挑战性的一环就是构图,包括取舍。卷首之疏处可跑马、虹桥之热闹等等已是明证。八大山人、石涛、潘天寿等可说是佼佼者。因此,张择端肯定曾苦思如何别出心裁地捕捉当时京城的繁华人物风貌,经过适当艺术加工,然后,浓缩地绘画在全长528厘米,高25厘米的长卷上。写诗有前后呼应问题,画是无声诗。此画在卷首有个家庭骑马乘轿从右边郊外回来;卷末则有一队官员由左边而来,形成一幅紧凑的完整画面。毫无疑问,这是画家的刻意安排,也就是“六法”中之经营位置。


似乎,前辈论者都没有注意到“解”字店附近的那一口大水井,因而忽略了其重要性。如果我们问:


1.为什么他会加插这一个大水井的话,相信便很容易摸到其中脉络。

2.水井与该店之近距离是否有什么玄机呢?

3.为什么他不画一队商旅而刻意画一队官员,用意何在?

4.在如此繁盛地段,如果是民间店铺,怎会空无一人?

5.有什么生意会在入门处横放一长案?这岂非严重阻碍顾客的出入?

6.那个“解”字的悬挂和两块门板的摆放方式,为什么与其他店铺有所不同?


以上种种,在清楚说明画家不会无的放矢。另一好例子是,倪瓒听他朋友谈到在城东租赁新居的优美环境后便画了有名的《水竹居图》并题诗其上:“僦得城东二亩居,水光竹色照琴书。晨起开轩惊宿鸟,诗成洗砚没游鱼”。除画面优雅外,画家更夸张地题诗说因地方委实太幽美了,所以昨天傍晚有只小鸟竟不归窠,因舍不得离去而留在窗边度过一夜。可见诗人也好,画家也好,他们都有异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更会穷一生去追求变化、创新等的种种高峰。我们解读时恐怕还要额外多加一分思考。


关于这个“解”字,虽然与“廨”相通,如果把廨舍看作一般官署,总是有点牵强,欠缺圆满解释也疑点重重。况且,在不远处已有正式官衙,可处理押解等事宜,根本无须重叠。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我们先跳出心理盲点,不作官吏办事处看而用侧面思想法,稍作迂回一点探讨,情形便截然不同了。其实,舍字亦可解作休息(11)。在《诗经·小雅·何人斯》中有“尔之安行,亦不遑舍”句。意思是:你的缓行,也不暇来休息一下。(12)所以,目的只作歇息之用,只挂一个“解”字便足以界定,与一般办事之官衙性质截然不同。如果从这角度切入,一切便自然顺理成章,豁然开朗。


我们只要细心审视最前那位官差的身处位置和表情,便会找到很多有用讯息。


首先,他应该是一位有经验的领队。为什么他不是继续直线往前走,也不是左转而是向右拐?再从整队人马的阵势都沿着图画下边前行来看,这清楚说明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在前面或左上方。还有,第三和最后两位似乎都有“快到了”的神情。又从“解”字店的陈设看,屋内倒也宽敞,在入门处放有一长案。如果我们将上述各情节串连起来,便可知道画家的真正意图而得出以下结论:


1.这队官员是从别处而来,从衣领看共有8位官差。


2.作为领队,第一位官差已知到达目的地,所以自己先往右拐。


3.这“解”字店是一个官方休息的地方。因为是在京城,一定会有很多来自各地,任务不同,行程不同等等的官员路过此地。人马都需要短暂歇息,使用率会很高。所以不能像郊外茅亭那么简陋。因此便有这间坚固和设有一些基本条件的屋子,在门外挂上“解”字,清楚交代它的位置。


4.那张长案可供下级人员坐歇,主人或高级者则可在内房休息。


5.人疲马乏,很自然第一件事是解渴补充水分,尤其是夏天。至此,我们可以知道那不是一个大鸟笼而是一个大木水桶,盛有清洁井水,可供人马饮用,梳洗沐浴等。为了方便,盖顶安有手把和桶内放有舀水用的木勺;当注满水时,木勺会浮起高过桶顶,所以桶盖必须造成隆拱而不是平顶。为了卫生、防尘保水质,故桶盖要能密罩。此外,从其结构看,它是用竹篾织造的,既经济又轻便。另外,其大小高度都适中,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容量也合乎实际需要。上述第6和10两大疑点便迎刃而解了。


6.将它放在户外,屋内便显得比较宽敞可多摆放行李等东西。其次放在那块门板后面,更可享遮风挡雨之好处。上述第11疑点也就解决了。

7.还有,他也非常明确地在这“解”字店几步之遥,刻意画了一口大水井,不是普通小井,以说明取水之便和水源之足。


8.为了方便搬运那个大水桶,所以便画上挂耳,清楚交代。因为不是画鸟笼,自然便不须绘画笼门和横木等。由于它是盛水的大木桶,文首提到的透视等问题也顺理成章地不成疑点了。问题就是这么清楚简单。


9.“解”字店上方,从建筑角度看,那只是一个简单竹棚,不是一个永久性建筑物。这很可能是头脑灵活的商人,在此官方休息地点旁,人流多的难得黄金位置,做点小生意。物尽其用,何乐而不为?画中有一人背着东西;又有人从骡或马背上解下对象;企立在他对面的人,手中仍拿着东西……可见生意不错。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况且,这毕竟是“官地”范围,所以便也就满足于这小规模经营。也许这是不见有大量货物之原因?


10.至于那位领队官差的惊讶表情,可能是上次他来时,还没有此竹棚,因此有点感到意外而真情流露。


11.由于这不是一个官方办事处,目的主要方便往来官员稍作休息,所以不设官员办公。其细小面积自然不能与前面那座正式官衙相提并论了。


12.其实,画家还有一着神来之笔。从距离看,这“解”字店与前段之正式官衙,步行也不外数分钟。显而易见,每天早午晚派差役前往打扫加水等,非常方便。这也交代了如非繁忙,店内便如图中此刻,空无一人。这是否比“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京城市民争相外出春游,若非万不得已,谁会在这个时候光顾当铺呢?”这样的解释,来得更合理和有说服力?(13)


13.此外,因为是京城,驿馆可能常常满额又或地点不便等种种原因。所以,对只需稍作休息,尤其是较低级的官员和差役,更可省免投栈的支出。政府负担也轻得多,正是双赢优选好办法。


如前述,面对如此复杂的画面,画家必须在位置经营、变化和浓缩等等方面下很多功夫。在卷首他已画了一家人从郊外回来。那么,卷末应如何处理呢?古时在概念上,很明显,“官民”的对比是最鲜明的。关于怎样显示“官”这方面,不外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方法。如用打锣开道、肃静回避的话,怎样交代所为何事?什么官阶?有必要吗?因此,采用低调非正式不穿官服来着笔,既简单又轻松得多。于是,他便画他们前去那“解”字店休息。这样,在整幅画卷便可说顺利地画上一个圆满的休止符了。这也是他为什么不画一队商人与卷首作呼应的原因。说起来,一般都是从欣赏者这角度去看这幅《清明上河图》。当我们完全明白了上述精微情节安排后,对张择端高超巧妙构思,能不更为折服得五体投地吗?


注释:

①罗文中编著:《中国历代绘画之谜》第122页,湖南美术出版社。

②《东京梦·清明上河图》,商务印书馆。

③《中国历代绘画之谜》第122页。

④《中国历代绘画之谜》第123页。

⑤《中国历代绘画之谜》第54页。

⑥同⑤。

⑦《中国历代绘画之谜》第123页。

⑧同⑦。

⑨《辞源》。

⑩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第5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11)《辞源》。

(12)《诗经》。

(13)《中国历代绘画之谜》第123页。



作者:周法大,香港理工大学客席讲师

文字来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关注我们




关注《清明上河图》

走进不一样的世界









联系电话:0371-22387803

邮箱:xk@qmsht.cc

地址:开封市龙亭东路开封文化客厅301室 

Copyright 2012-2019 , 开封市清明上河图研究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公众号

  • 电话直呼

    • 13723229633
    • 0371-22387803
  • 请关注我们吧!

技术支持: 开封网站建设中心 | 管理登录
seo seo